星空体育app:中国正在焊死工业化的大门
星空体育app下载: 2024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大会期间,发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报告:《工业化的未来》。 报告基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模型与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国家工业实力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个结论: 中国在198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5%,但到2024年已经跃升到了31.6%,并将在2030年达到45%。 同期,美、日、德三国占比将分别萎缩至11%、5%和3%,三国合计仅占19%,不足中国的二分之一。 意味着全世界内每两件工业制成品中,就将有一件产自中国,中国工业产值将达到美国的四倍! 达到45%这一个数字也代表着,中国将成为全世界产业链无可比拟的绝对核心,并焊死工业化大门。 很多人可能有点奇怪,按道理来说,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很高。 干嘛不让工人只干一个工序,把工人来回走动、寻找零部件、挑选工具的时间都节省下来,用在工作上呢? 人长期重复一件工作,手熟之后效率就会极大的提升,产量增加,资本家也就能赚更多的钱。 可能光一个齿轮,就要分出毛坯制作、车削加工、切齿、磨齿、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一系列工序,分成不同的人来干。 因为那时候的美国人口已达到了7600万人,足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对应需要的工业人口从千万级变成亿级规模,这时候,美国人的人口也不够了。 中国敏锐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推动国家一步步开始崛起,逐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那么问题来了,一种原因是产业分工还在进一步向更深更细的领域去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更多。 另外一种原因是中国的的生育率下降,未来没那么多工人了,那中国未来的工业该怎么去办呢? 仅仅2023年一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27.63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1%,超过其他几个国家总和!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和德国工厂,明明都是一样的标准,但为啥产量天差地别? 原因很简单,上海工厂毗临长三角汽车产业链集群,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密集分布,大幅度减少了供应链复杂度。 特斯拉的成功并非个例,许多跨国企业都发现,在中国生产不仅仅可以减少相关成本,还能提高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电子制造领域,深圳及周边地区几乎能在一天内配齐生产一款智能手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 在纺织服装行业,浙江和江苏的产业集群方圆50公里内,从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制作,所有环节一应俱全。 夸张一点说,上午接到订单,下午就能从隔壁厂调来面料,第二天样品就能发往上海港口。 还有广东东莞的无人机制造集群、江苏苏州的精密制造集群、湖南长沙的工程机械集群等等。 同时,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和创新氛围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优化。 虽然东南亚国家人力成本更低,但零散的产业布局导致原材料采购周期长,配套设备维修困难,物流成本高昂。 如果说这种产业集群是看得见的,那么中国的物流优势,是看不见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和港口体系,物流效率在全世界内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上海洋山,这个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吊桥无人操作,集装箱自动流转,每昼夜可处理超过2万个标准箱。 从这里出发的货物,24小时就能够最终靠高速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快速分拨到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原材料的物流成本(不是商品物流成本)占比仅为10%左右,远低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 在这些产业集群和物流中心里,工业机器人、5G、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大范围的应用,让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红利”正在从中高端制造业向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渗透。 比如,一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纺织业,许多工厂已经配备了自动纺纱机、智能织布机和智能质检系统。 比如通过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生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甚至预测市场需求。 说实话,在过去,许多人担心低端制造业会因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而逐渐向外转移。 但现实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中国甚至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也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 以纺织行业为例,尽管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的人工工资远低于中国,但今年上半年,这些国家的纺织厂纷纷抱怨,即便工资成本更低,它们在综合成本和效率上依然无法与中国工厂抗衡。 从2015年以来,印尼已超越100家纺织厂破产了,正式宣告了廉价劳动力神线,电力优势 2024年中国发电量总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比重约为33%,居世界首位。 除此之外,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独步全球,实现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动脉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8.6%,接近三分之一,而且绿电的比例还在急速上升之中。 大家可能刷到过西部大面积风电场、光伏电厂的视频,这种规模化的投资摊薄成本之后,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上网电价可能要降到一两毛钱! 今年7月,八名欧美风司的合伙人共同赴华考察,通过走访工厂,与当地投资人交谈,采访企业创始人等,得出了一个结论: 为啥?因为你就算搞出来,在成本上也没法跟中国竞争啊!投资它还有啥意义呢? 显然,在全球电力转型的竞赛中,中国是行动最坚决、投入最彻底,也是成果最显著的国家,而这种投入也将成为中国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辆普通燃油车每百公里的油耗成本大约在60-80元,同等级别的纯电动车,每百公里电耗成本仅需6-8元——用电成本仅相当于用油成本的10%。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扩大,以及储能技术不断突破,电力的基础成本仍有一下子就下降空间。 更值得期待的是,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商业化突破,人类将接近“能源自由”,电力的边际成本甚至有可能趋近于零。 意味着所有依赖能源的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算力行业——其基础成本结构将被彻底颠覆。 中国目前在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等核聚变工程中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正在为下一轮能源革命积蓄力量。 很多人误以为AI是纯软件、是算法、是数据,但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的应用最终必须依赖物理设备去执行指令。 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系统复杂度方面,电力驱动相比传统机械驱动具有压倒性优势。 如果我们仍就依靠物理运动、液压助力等传统控制方式,由于信号延迟高、响应慢、执行部件笨重,最多只能实现初级的辅助驾驶功能(这也是怎么回事传统燃油车在智能化进程中始终步履蹒跚)。 传感器收集数据、芯片做出决策、电控系统执行指令——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在瞬息之间完成。 只有在这种底层控制能力的基础上,L3及以上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才可能实现。 行业共识是,当汽车实现完全无人驾驶(L4-L5级),它就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将进化成为人类的“第三空间”—— 你可以把方向盘收起,把座椅放平,在通勤途中开一场视频会议、看一部电影、甚至小睡一觉。 汽车将成为连接办公室与家庭的缓冲带,也是个人休闲、社交、消费的延伸场景。 传统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大多分布在在制造、销售和维护环节,而智能汽车的价值将向软件、服务、数据和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转移。 操作系统、AI算法、车载娱乐、远程服务等软性附加值,将成为车企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在电力生产、电车制造、AI应用三方面同时具备一马当先的优势,显然正站在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最中央。 AI与工业融合优势。如果我们去北京的小米工厂或者重庆的赛里斯工厂,会发现和大家认知中的工厂已经完全不同了。 截至2023年12月,全球共有153座“灯塔工厂”,其中中国占据了近半数的份额,达到了62座! 简单来说,过去的机械臂要想完成一个工作,需要事先写好程序,X轴运动到哪,Y轴运动到哪,Z轴运动到哪,然后电机转多少圈,然后再移动。 它的确可以精准完成命令,但可惜,它无法触类旁通,也无法根据你一个模糊的指令,去完成你需要它完成的工作。 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大模型理论和技术探讨研究的深入,AI技术进入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阶段。 这样一来,如果把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机器人,那么就等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比如你让一个打螺丝的机械臂去喷漆,他就会先决定用什么工具(把螺丝刀换成喷枪),然后根据摄像头捕捉到的汽车车体形状,自发生成喷漆最优路线,然后以均匀的力度,操控喷枪完成喷漆。 有了“思考”能力之后,机器人才算真正智能化,真正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能力。 论AI,中国有DeepSeek;论机器人,中国有宇树、天工等等一票头部企业。 这些应用不仅快速落地,更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将欧美传统制造模式远远抛在身后。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达3022万个,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48EFLOPS,为海量数据计算提供了强大支撑。 所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AI革命 这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工业产值将达到全球的45%的根本原因。 那他们又没有绿色电厂和特高压输电,更没有物联网和5G以及算力基础,想学中国根本学不成。 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1.06万亿美元,远高于对华贸易战之前的水平。 除此之外,这些关税90%以上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的人承担,相当于对美国消费者“征税”,助推美国相关商品涨价。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说明,贸易战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24.5万个,实际收入每年减少500亿美元。 你看,上一次贸易战已经证明了,美国的关税大棒是一件杀敌800,自损1000的赔本买卖。 在过去,美国对华贸易战,无非也就是减少服装、玩具等低端产品进口,对美国有影响,但能忍受。 从智能手机零部件到新能源电池,从工业机床到医疗设施,中国制造已经渗透到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不仅美欧的汽车产业纷纷停产,就连美国的F35战斗机的生产也都无以为继了。 随着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扩大,类似稀土这样由中国占据垄断地位的产业会慢慢的多。 从锂电池正极材料(全球占比75%)到太阳能光伏组件(全球占比80%),从无人机(全球占比70%)到特高压输电设备(全球占比60%),中国手中可打的牌正在快速增加。 只要中国愿意,可完全利用自己工业的绝对核心与垄断地位对欧美国家实施反向制裁。 只要管控垄断地位的物资出口(或者加征出口税),就足以让欧美国家痛不欲生。 大中华经济圈的加速形成。与欧美“高端锁定”和发展中国家“低端徘徊”不同,中国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独特模式。 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从技术密集到知识密集,中国制造业在各个层级都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一旦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45%以上,全球产业格局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双循环结构: RCEP生效第一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就达到9753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俄能源、农产品、工业品贸易迅速增加,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体系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方。 核心圈是中国大陆;紧密圈包括东盟十国、韩国、日本;扩展圈则涵盖俄罗斯、中亚及南亚部分国家。 想象一下,2030年,越南承接中国部分的电子制造和纺织产业,成为全世界供应链重要一环; 总之,只要融入大中华经济圈的经济体,都能够分享中国制造业升级带来的红利。 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但由于缺乏与中国制造业的深度整合,其工业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 世界银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的28%。 现在印度甘当美国马前卒,走路线,也必将错过全球产业转移的黄金窗口期,如今面临的是工业化大门被焊死的严峻现实。 没有深度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特别是与中国制造业脱钩,意味着这些国家很可能被永久锁定在资源供应和劳务输出的低端分工位置,难以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升级。 所以,哪怕印度再折腾,也没有办法挽回在大中华核心经济圈以外,慢慢衰落的注定结局。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 目前,中国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而在竞争力方面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所以,一旦中国制造业占到了全球的45%,那贸易顺差必将上升到一个很难来想象的地步。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下,2019年中国贸易顺差大致是4000亿美元左右,2024年达到1万亿美元,今年可能会突破1.2万亿美元。 根据目前的趋势,由于出口增速持续明显超过进口增速,未来几年,中国贸易顺差规模还将会持续迅速增加,到2030年,贸易顺差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 在过去,中国是主要的商品输出国,在未来,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但因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不在我们这里,所以经常会陷入一种买什么什么贵的窘境。 这样10美元开采一吨,卖100美元,盈利90美元,分给当地27美元,拿走63美元。 这样一来,就等于我只花了37美元就买到了一吨铁矿石,比以前要便宜多了。 所以,利用贸易顺差再投资境外,中国将购买更多的矿山与港口,不但可以赚钱,还能让中国这个制造巨无霸变得更有效率。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更加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而且也将极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仅2.2%,确认为外汇官方储备总额2984亿美元,占整体外汇官方储备份额2.7%。 中国获取巨额顺差后,大量人民币会随着资本输出到国外,流通量不就跟着上来了嘛。 美元的锚定物是石油,但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很多国家不再有太多进口石油的需求了。 相反,他们要的是中国的商品,中国的电,中国的技术,那么以此为锚定物,人民币的信用不就立起来了? 如果你去越南的街头逛一逛,就会发现,经常会有越南的妹子用汉语跟你打招呼。 无论是从事中越贸易,还是在中资企业找工作,甚至嫁到中国,都是不错的出路。 那么当中国的制造业占到世界45%之后,毫无疑问,此现状将向更多国家蔓延,汉语、人民币乃至中国影响力,将逐渐覆盖整个世界。 为什么?因为大树的树冠吸收了绝大部分阳光,导致地面野草很难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生存不下去。 我们没法指责大树,因为这并不是大树刻意如此,而是一个普遍的世间规律罢了。 因为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AI革命等因素,让中国获得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导致其他几个国家搞工业化变成了彻底的赔钱买卖。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意味着一个多极世界秩序的重塑。 只有以中国为中心,汇聚全世界的力量,人类才能真正把目光投向星空,奔向星海。